专注家禽屠宰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专注于品质,用心做好产品
全国咨询热线:18953388586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从拖犁耕地到端上餐桌:阳信县特色牛产业撬动“牛”经济

来源:竞技宝测速站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02 09:43:15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民歌《敕勒歌》被大家所熟知,若干年前更是以广告语的...

在线咨询全国热线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民歌《敕勒歌》被大家所熟知,若干年前更是以广告语的形式加深了印象,在人们心中,成群健硕牛的羊往往是大草原的独有之物。其实则不然,在山东滨州阳信,得天独厚的鲁北地理位置和天气特征情况却是处于世界公认的畜牧养殖黄金带。从农耕役用到肉用发展再到全产业链提升,阳信以10年一个跨越的惊人速度向世界宣布着业内地位。

  顺利承办2010年第五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2023年第十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通过SC认证的牛肉加工公司437家;年屠宰能力120万头,列全国县级第一位……近年来,阳信县不断打出“牛”县招牌,真正的完成了“牛在阳信养,吃在全中国”。“牛”县牛在哪、牛肉好在哪?本期好山东,记者带你走进“牛”县——阳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牧场喂牛忙。走进亿利源清线G数字化牧场,工人正开着牧场内配备的专用撒料车穿梭在牛棚中,为两侧栅栏中喂养的肉牛“上菜”,撒料车经过之处饲料分布均匀,肉牛纷纷将头在栅栏空隙中探出,准备饱餐一顿。工作人员和记者说:“我们牧场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作业了,以前喂牛还得自己拌料、运料,再一铲一铲的把饲料洒在栅栏边,现在直接把车开进棚,省了不少力气!”近年来,阳信县通过实施“粮改饲”项目,年优质青贮饲料可达60万吨,为肉牛饲养提供了丰富的草料来源。

  睡软床,吹风扇,肉牛在享受高级待遇的同时,也改善了牧场的空气质量。牛舍中使用生物菌类发酵床,使牛粪直接转化为有机肥,实现粪污循环利用的同时,也使得牧场中的空气,远比想象中清新。牛棚中,鲁西黄牛、渤海黑牛、新西兰安格斯黑牛等牛种有序分棚喂养,除了这几种常见牛种外,记者发现有些牛棚中饲养的肉牛身形相比其他肉牛个头较矮,但是四肢看上去更健壮。亿利源公司董事长杨振刚和记者说:“这是我们引进新西兰安格斯黑牛后,与当地鲁西黄牛、渤海黑牛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鲁蒙黑牛’,别看它个矮,但是肉质很好,不管是抗病能力还是繁育能力都很强。”据了解,鲁蒙黑牛的生长周期长达30个月,其中高品质的肉牛单头价格可达20万元。

  电子耳标和智能项圈是5G牧场中牛只的“标配”。使用扫描枪扫描牛只耳标,牛只的走路步数以及身体指标等信息便清晰地展现在信息平台上,工作人员介绍道:“电子耳标和智能项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记录、识别牛的身份、体征和行为信息,清楚地将每头牛的实时信息通过5G智能系统入库,让我们能根据不同牛只的情况‘对症下药’。”电子耳标记录的信息最终将集合成消费终端的二维码上,覆盖了牛只从出生到端上餐桌过程中涵盖的饲养、检验、防疫等信息,形成了一套可追溯的管理系统,让我们消费者吃得放心。

  在华阳肉类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中,一个个身着标准食品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处理手边上新鲜宰割的牛肉。将牛肉按比例切块,放到消杀后铺有塑料膜的秤上称量,在细处严格把关。“我们车间里主要负责对牛肉进行精细化分割,根据牛肉的不一样的部位、不同肉质进行分类处理和加工,让每块牛肉都去到自己该去的地方。”一位女工和记者说。“牛肉屠宰生产的全部过程我们把控十分严格,建立标准化无菌车间,按照教规进行屠宰。在宰前我们会对牛肉进行检测验证,宰后进行检疫,确保肉质合格。同时,通过建立牛肉追溯系统,使牛在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费终端四个环节都实现透明化,让我们消费者有处查证,吃得放心。”华阳肉类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锐说。

  近年来,阳信县顺利承办2010年第五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2023年第十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先后获批创建并成功认定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沿黄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重大产业项目,成为全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引领区。据统计,目前,阳信县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共136家,存栏27.3万余头,肉牛屠宰企业76家,通过SC认证的牛肉加工公司437家,年屠宰能力120万头,列全国县级第一位。先后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国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场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7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老字号企业3家,有机产品认证6个。打出了阳信“牛县”的知名度。

  自古以来,牛在农耕文化和运输领域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农业发展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默默付出、勤劳朴实以及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象征。

  据阳信县志记载,1949年,阳信县四大役畜存养量共3.93万头,其中牛占69%,主要品种为渤海黑牛和鲁西黄牛。

  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一场甘霖,滋润了神州大地。市场经济的车轮滚滚向前,犹如骏马奔腾,奔腾不息。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市场需求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引着农民们的脚步,引导他们从传统的役用牛养殖,悄然向肉用牛育肥的道路转变。昔日,牛儿们肩负着耕田拉车的重任,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得力助手。然而,随时代的进步,机械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牛儿们的役用功能逐渐减弱,而市场对肉用牛的需求却日渐增长。于是,农民们开始顺应市场的召唤,纷纷转型,将原本用于役用的牛儿们,培育成肥壮的肉用牛。

  1988年,阳信县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并建立了鲁北地区第一家肉牛屠宰场加工公司——刘庙清线年期间分别引进“利木赞”品种和“西门塔尔”品种进行开展杂交改良和良种繁育。而到了千禧年,阳信一跃成为北京、天津等地区牛肉重要供应基地。

  在这场转变中,一部分有远见的牛经纪率先嗅到了牛市的商机。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化,毅然投身于肉牛地滚式屠宰的事业中。他们不辞辛劳,奔波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收购农民们育肥的肉牛,然后将其送往屠宰场,最终将美味的牛肉送上百姓的餐桌。

  这些牛经纪们,就像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他们的辛勤付出,不仅促进了肉牛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为农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在他们的带领下,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加入到肉用牛育肥的行列中,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吃螃蟹的这群人大都是当地的回族人民。从上文提到的第一家屠宰场名字中带有“”就能明白一二。据了解,阳信县是山东省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也是鲁西北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民自古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善于养牛、杀牛、烹牛,每一道工序都透露出深厚的民族智慧与独特的饮食文化。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地,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澎湃,回族人民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牛肉产业中的无限商机。

  回族人对牛肉的热爱不单单是一种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于是,他们开始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创业的动力,将牛肉产业做得风生水起。随市场的需求一直增长,牛肉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回族人民凭借勤劳和智慧,将牛肉产业从零散的小作坊发展成了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链。他们建立了标准化的养殖场、屠宰场和加工厂,引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确保牛肉的品质和安全。

  作为全国畜牧百强县,阳信始终把牢中国第一“牛”县最大特色,全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打造民族工作新名片。“鸿安”“亿利源”“华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如今,肉牛产业慢慢的变成了阳信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农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记者在阳信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阚玉盟口中得知:“阳信县多家大规模肉牛企业家皆出身于聚集的刘庙村,们世代传承下来的处理牛产品的技巧和能力是阳信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优势。就拿处理牛产品来说,牛百叶必须在半小时内处理完成,否则黏膜会脱落,牛百叶也会变质,意味着一头牛身上将会造成几百元的损失,技法娴熟的在处理牛产品时便能保证‘物尽其用’,不浪费任何牛产品。”

  近年来,“肥牛火锅”的风靡,让牛肉的消费如同春天的野花般爆发式增长,这股热潮不仅点燃了消费者的味蕾,更催生了肉牛养殖、屠宰加工机械化生产的迅猛步伐。

  昔日,肉牛养殖多为散养,农民们牵着牛儿,漫步在田间地头,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然而,随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散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于是,肉牛养殖开始从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头头健硕的肉牛在标准化的圈舍里茁壮成长,它们的每一声哞叫,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繁荣与变迁。

  与此同时,肉牛屠宰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传统的地滚式屠宰方式,虽然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但效率低下,且很难保证肉质的卫生与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吊宰逐渐取代了地滚式屠宰。机械化吊宰不仅提高了屠宰效率,更保证了肉质的鲜美与卫生。每一头肉牛在经过机械化吊宰后,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精美的牛肉,等待着被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牛肉加工也在精细化分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分体的粗犷分割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细的分割技术。厨师们如同艺术家般,将牛肉分割成薄如蝉翼的肉片,或是切成口感鲜嫩的肉块。这些经过精心处理的牛肉,无论是涮火锅、烧烤还是炖煮,都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片繁荣的背后,阳信牛肉更是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占据了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在天津,阳信牛肉以其鲜嫩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在北京,阳信牛肉更是成为火锅店的必备食材,其市场占有率高达50%,与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品牌都有着深度合作。2008年,阳信牛肉被指定供应北京奥运会。

  养的是肉牛,卖的是牛肉,其他牛产品都干啥?阳信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阚玉盟表示:“阳信的肉牛产业现在辐射范围在逐步扩大,由单一的‘养肉牛、卖牛肉’不断纵深发展,牛骨头、牛皮等牛产品现在在产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阳信县信城街道工坊中,女工们正在雕刻一块块牛骨。这些原本只能被丢弃或者做成料包、牛骨粉的牛骨头,如今在雕刻刀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工人们按照每块牛骨的形状特点进行分别雕刻,雕刻完成后将其拼接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原本只能卖到七八块钱的牛骨,被做成工艺品后价值可达几千甚至几万元。此外,精益求精的阳信工匠们还将牛骨磨成粉,制作成薄如纸、白如玉的牛骨瓷制品,为“山东手造”阳信文创产业开辟了新天地。除了牛骨,牛皮也是牛身上的一块宝。在阳信共有37家皮革加工厂,年加工成品皮1500万张,应用于汽车坐垫、箱包家具、皮靴等领域。在杨晓锐的阳信县华阳肉类有限公司,高档皮革制作慢慢的变成了企业内一项成熟的肉牛附加产业,并为周边村民解决了不少就业难题,以牛产业打开群众致富路。

  除了实体经济方面的附加产业持续不断的发展,阳信县还将“牛”县品牌渗透到影视文化领域。2021年上映的电影《牛王》,取材自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祁连千牛万羊进山东”的背景,讲述了藏族少年格桑为了找回装上运牛车的“牛王”,从祁连到阳信的冒险旅程,阳信“牛”县的名声不断打响。

  在辽阔的阳信县大地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的建设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当地牧民的心田。这不单单是一片土地上的变革,更是让牧民们钱包鼓起来的希望所在。阳信县,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如今正在推行一种独特的“合作社+农牧户”发展模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温店镇和流坡坞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的建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们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养殖基地,更是牧民们心中的希望灯塔。在这里,肉牛养殖成为一种致富的新途径,让牧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前景。

  养殖户们纷纷入园养殖,他们的热情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而炽热。在养殖前期,镇政府在省农担的帮助下,为他们提供了专项养殖贷款,让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养殖事业中。这些贷款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牧民们的心田,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

  而在养殖过程中,畜牧专家们定期前来讲解科学喂养技术,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场及时雨,让牧民们受益匪浅。他们教授如何合理搭配饲料、如何预防疾病、怎么样提高肉牛的品质等等,这些实用的技术让牧民们茅塞顿开,他们的养殖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到了养殖后期,政府更是积极联合大型肉牛加工公司,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这不仅解决了牧民们销售难的问题,更让他们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这些加工公司如同一条条巨龙,将阳信县的肉牛产业带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我们园区成立于2023年4月,占地面积227亩,共建14栋牛舍,存栏肉牛5600头,容纳56户养殖户入园养殖,彻底改变了养殖户在家养殖脏乱差的现状。”温店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负责人王勇介绍。

  “以前在家里养牛臭味大,尤其是夏天,苍蝇都乌泱乌泱地到处乱撞。”温店镇大营村张德军在园区饲养了120头肉牛,正在给牛喂饲料的张德军和记者说:“园区帮我们干了大部分的工作,以前在家里一天的工作量在这里半小时就能完成,省去了添水、出栏等工序。剩下的时间还能出去打打工做点小买卖。另外,肉牛长势可喜,每日比在家里多增重半斤。这就是养殖户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的建设,让阳信县的肉牛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它不单单是一种经济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这里,牧民们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致富传奇,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照亮了这片土地的未来。